中共黄石市委 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工业强市加快赶超发展的决定

时间:2017-08-11 信息提供:黄石日报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2017年8月2日中国共产党黄石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全省重要区域性增长极,现就坚持工业强市加快赶超发展作如下决定。

  一、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市之路

  黄石因企建市、因工兴市,工业强则黄石强。黄石的根基在工业、痛点在工业,优势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当前,我市面临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国制造2025”、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等重大历史机遇,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正当其时。

  坚持工业强市加快赶超发展,是黄石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实际行动,是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重大部署,是黄石赶超发展的规律使然、现实需要和根本途径。全市上下必须顺应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围绕产业提升价值链、产品迈向中高端、经济保持中高速,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超常规发展新兴产业,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实现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方式转变、效益提升,努力把黄石建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全省重要区域性增长极。

  二、超常规完成2020年赶超发展目标

  坚持目标导向,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确保赶超目标顺利完成,实现黄石争先进位。

  ——规模总量更大。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分别突破1000亿元、4000亿元。

  ——产业结构更优。到2020年,轻重工业比力争达到40: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以上。

  ——市场主体更多。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300家,力争产值过100亿企业达到10家,过50亿企业达到15家,过10亿企业达到50家。

  ——发展后劲更足。到2020年,工业投资累计超过3200亿元。力争落地建成5—6个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2—3个100亿元以上项目。

  ——创新能力更强。到2020年,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数量达到90家,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30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5件,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

  ——质量效益更高。到2020年,规上工业利税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生态工业形成新优势,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5%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0%以上、用水量下降20%以上。

  三、加快培育赶超发展新动能

  坚持创新引领,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扩大开放为重点,全力推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一)增强产业新动能。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重点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大工业研究院、孵化器、产业联盟、创新园区、众创空间等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创新生态,打造创新高地。围绕“专精特新”发展方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培育一批细分领域和特色行业的冠军企业。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擦亮打响“黄石制造”名片。大力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新经济,促进产业变革和商业、服务、管理等模式创新。

  (二)释放改革新动能。突出破解审批瓶颈,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引领,创新“先建后验”“多证合一”等机制,实现流程再造、提速增效,率先成为湖北“最多跑一次”的城市。突出破解要素瓶颈,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用地指标、上市融资、交通物流等要素供给,构建完善的工业发展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突出破解环保瓶颈,通过环保设施提档、科技创新和生产工艺升级等,下大力气解决好环保问题。突出破解民营经济瓶颈,在深化国企改革的同时,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三)扩大开放新动能。抢抓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突破性引进一批工业重点项目。全面对接大武汉,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主动对接顺丰机场建设,加快发展临空经济区。主动对接武汉自贸区建设,加强与深圳盐田港深度合作,加快新港亿吨大港、多式联运、综保区等建设,再创“黄石港”新优势。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去”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海外企业黄石品牌。

  四、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以提升产业高度、长度、宽度、深度为方向,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以振兴黄石制造为重点,以加快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为载体,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企业单打独斗向企业集群发展转型、原材料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型、粗放式发展向生态工业转型。

  (一)优化产业布局。坚持差异化、组团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冶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冶西部乡镇工业园、阳新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港(江北)工业园、西塞山区工业园、下陆长乐山工业园、铁山工业园、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等九个组团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建设一批产值过百亿特色产业园,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工业聚集区,切实提高工业集群发展水平。创新园区投资机制,加快园区路、电、水、气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提升园区项目承载能力。加快企业退城入园步伐,确保三年内取得决定性成果。

  (二)打造产业支柱。按照构建全链式产业发展体系的思路,重点做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家电、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做优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做精装备制造、健康食品、生物医药、智能模具、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加快形成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个500亿元产业集群和4个200亿元产业集群。

  (三)加强技术改造。抢抓全省“万企万亿技改工程”等政策机遇,设立技改扶持专项资金,持续深入实施“百企技改工程”,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设备更新。积极争取省级专项资金的扶持,争取更多技改项目进入国家、省里的“笼子”。

  (四)加快绿色发展。坚持把长江大保护放在压倒性位置,以工业绿色转型示范区为载体,引导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着力打造黄石生态工业发展的“新标杆”。

  五、全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强市赶超发展的“第一要务”,瞄准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跨国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以做大做强做精支柱产业为重点,全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一)坚持大员上阵。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把招商引资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中,主动带头外出招商,积极当好招商书记、招商县(市、区)长、招商局长。

  (二)突出产业招商。以新支柱产业为重点,抢抓沿海产业转移、国内外大企业和上市公司基地布局等机遇,着力引进龙头企业。以构建产业价值链为重点,围绕产业链延伸,着力引进龙头产品。以“四新经济”为重点,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激活存量为重点,引资扩股,嫁接重组,快速形成新的增长点。

  (三)创新招商手段。创新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孵化器招商、科技招商、资本招商、重资产招商、中介招商、专业队伍招商等方式,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产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共同参与招商,切实提高招商实效。发挥亲情作用,引导黄石本土外流企业、技术回归发展。

  (四)完善招商政策。制定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提高招商吸引力。建立引进重大项目市级基金,引进长江产业基金和社会基金跟投重大项目。对已出台招商政策和已签订合同严格兑现,全力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和合同的公正性,维护政府公信力。

  六、深入实施项目攻坚行动

  坚持把工业投资、工业项目作为投资的主攻方向,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投资为主转型,努力提高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全面筑牢经济发展底盘。

  (一)建立项目生成机制。按照“储备一批、实施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上,集中力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围绕产业转型开发包装项目、引导企业派生项目、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超前储备一批事关黄石长远发展的重大工业项目。

  (二)加快项目落地服务。按照“项目落实、资金落实、责任落实”的要求,完善项目责任制,真正做到重大问题协调解决到位、项目当年投资目标到位、形象进度实施到位。要加强调度,从项目签约到开工、到土地供应、到水电配套、到招工等全过程调度,及时协调解决招商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打通项目建设“最后一公里”,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达效。

  (三)加强项目建设统筹。加强城市规划与各项专业规划的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项目建设的统筹、拆迁与建设的统筹,坚持统一指挥、分头落实,形成整体合力。

  七、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

  坚持把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工业强市赶超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更高层次、更好水平上推动工业大发展、大繁荣。

  (一)加快金融业与工业融合发展。推动金融回归本源,支持工业发展。发展壮大产业基金,撬动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产业资本投向工业。大力扶持优秀企业上市,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建立政银企多方共同参与的对接机制,建立市级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发展担保保险业,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对工业的信贷投放。

  (二)加快现代物流业与工业融合发展。加快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和航空物流体系建设,打造长江航运中心和航空物流中心。支持物流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关系。实施“互联网+智慧物流”融合行动,全面提升物流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加快科技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大力引进和建设工业研究院,支持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加快提档升级,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检验检测中心。加快中小微企业“双创”孵化基地建设,积极打造开放式服务载体。

  (四)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建设黄石国家工业物联网产业基地。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快发展工业品电子商务,增强要素集聚及辐射带动功能。

  (五)加快工业设计与工业制造融合发展。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向工业设计领域延伸,鼓励“设计+品牌”“设计+科技”“设计+文化”等商业模式和新业态发展,引领“设计+制造”融合对接。

  (六)加快工业旅游与工业文化融合发展。加强工业文化遗址保护利用,加快工业会展中心和工业博物馆群建设,传播工业文化,鼓励工业制造与工业文化、工业旅游融合发展。

  八、切实加强对工业强市赶超发展的领导

  坚持专心谋事、鼓励干事、善于成事、干净办事、追究误事,把思想真解放、工业大发展作为检验各级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标准,努力形成全市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浓厚氛围。

  (一)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赶超发展。强化聚焦意识,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一心一意谋发展、凝神聚力抓工业理念,在全市上下形成关心工业、齐抓工业、大抓工业的浓厚氛围;强化服务意识,着力帮助基层和企业解决体制、机制、制度、保障等方面问题,推动工业强市落地生根;强化担当意识,敢闯敢试、敢于担责,在工业强市赶超发展中奋勇争先、争创一流。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业强市赶超发展指挥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指挥长和指挥长,指挥部下设工业招商、工业建设、“双千”服务、资源配置、优化环境、督办考核等工作专班。市委、市政府定期和不定期研究工业强市工作。建立工业强市工作推进机制,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细化发展措施,加强对县(市、区)的工作指导。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分工协作,把工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第一力度抓工业。

  (三)健全政策体系。强化基金和专项资金扶持,设立特色产业园建设基金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基金。整合各类支持工业发展资金,设立工业转型发展专项资金。安排市、县两级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适当建立两级过桥资金池。完善人才政策,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强企业家培训,提高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加强职工队伍职业教育培训,培养更多“黄石工匠”。

  (四)强化督查考核。完善考核体系,加强对外出招商的考核。将工业招商、工业园区、工业项目投资、工业运行、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等目标任务纳入督查和考核重点,对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实行科学考核。强化工作调度,对主要工业经济指标进行定期调度、定期排名。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按规定对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给予嘉奖,相关干部予以重用;未完成目标任务且排名末位的,对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